以进博会链接全球原产地,瑞幸与世界共享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机遇
11月5日,进博接全机遇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球原会场内,产地产业随处可见的瑞幸“小蓝杯”成为各国嘉宾洽谈交流时的独特点缀。作为“进博会推荐咖啡品牌”,世界瑞幸咖啡入驻巴西、共享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馆,中国携手全球核心产区呈现咖啡经贸与文化合作成果,咖啡探寻多边合作机遇,发展展现出中国品牌积极参与全球咖啡贸易的进博接全机遇创新活力。
近年来,球原全球咖啡消费持续增长,产地产业尤其中国等新兴市场表现亮眼,瑞幸为全球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世界2024年,共享国际咖啡组织(ICO)的报告显示,自2010-2011咖啡年度以来,中国的咖啡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21%,远超全球年均1.8%的增长率。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之一。一些咖啡生产国的数据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埃塞俄比亚咖啡和茶叶管理局透露,中国目前已成为该国咖啡第四大进口国,而此前两年,中国仅位列第七。
随着全球咖啡消费格局调整,中国正成为全球咖啡产业的增长引擎,而中国咖啡企业也成为链接全球产区与本土消费的桥梁。作为推动全球贸易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进博会为各国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平台。在参加相关国家馆开馆仪式和交流活动时,瑞幸咖啡公共传播总经理赵艳艳向合作伙伴介绍瑞幸与进博会的共同愿景:“以进博会为平台,瑞幸咖啡不断深化与全球核心产区的链接,希望以庞大的消费市场驱动多边贸易合作,与上游原产地共享发展机遇,助力进博会‘共享未来’理念的落地实践。”
(进博会巴西国家馆内,瑞幸咖啡快闪店)过去几年,以瑞幸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咖啡品牌持续加大供应链和上游原产地布局,构建覆盖多国的原料直采与产业协作体系。例如2024年11月,瑞幸与巴西签订五年24万吨、价值100亿元的咖啡豆采购备忘录,夯实高品质阿拉比卡咖啡豆资源的稳定供应。目前,瑞幸已成为巴西咖啡豆在中国的最大买家,仅2024年,瑞幸采购就占到整个巴西出口中国咖啡豆的60%左右。今年3月,瑞幸携手合作伙伴在印尼设立“瑞幸咖啡专属生椰岛”,计划未来5年采购100万吨高标准生椰,给当地椰农带来稳定可预期的经济保障。同时瑞幸深耕本土,2024年在云南落成首个咖啡鲜果处理加工厂,并以工厂为基地,面向当地咖农开展咖啡种植、加工等相关培训,为国内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瑞幸在云南产区的咖啡豆采购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在2023年后,意式拼配咖啡豆和咖啡鲜果采购增长显著。
(瑞幸受邀参加印尼国家馆开馆剪彩)除了布局全球原产地,推动供应链合作和一系列经贸大单,瑞幸也致力于促进咖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建相互助益的“价值共同体”。2024年至今,瑞幸举办了两届巴西咖啡文化节,持续落地巴西咖啡主题店、巴西咖啡博物馆,促进中巴咖啡文化互鉴。今年还打造了各类原产地主题活动,依托全球2.6万家门店和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打响合作产区的风味名片,推动消费与产地深度连接,共赢发展。
响应国家“十五五”规划“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理念,瑞幸等快速发展的中国咖啡企业以新兴市场为机遇,以产业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全球原产地布局。系列举措不仅开创了全球南方多元合作的新时代,也将推动全球风味与中国咖啡创新融合,助力中国咖啡品牌不断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中新社武汉11月7日电 (记者 马芙蓉)第十一届“金飞燕”海峡两岸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嘉年华暨创作盲盒行动开营仪式7日在武汉举行,两岸60余名青年以抽盲盒形式分成三队,围绕文化味、烟火气、科技感三条主线,2025-11-11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王庆凯)“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全国汽车销量)都有1亿了。”一位新能源车企创始人的调侃,撕开了汽车行业荒诞的一幕——2025年前8个月,我国乘用车实际零售1469.2025-11-11
中新网10月27日电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综合报道,加拿大统计局26日发布最新2021年人口普查报告,报告显示移民占加拿大人口近四分之一,预计到2041年将占加拿大人口三分之一。现时移民比例为加拿大联2025-11-11
中新网吉隆坡11月4日电 (何童杰)第十二届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国际研讨会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开幕。本次研讨会以“世界变局中的华人:全球网络与在地现实”为主题,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2025-11-11
陈艾森、朱子锋晋级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广东队包揽预赛三四名
11月7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在广东省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广东队由陈艾森领衔出战,共派出陈艾森/朱子锋、黄建杰/聂钧两组选手参赛。陕西组合白钰鸣/杨昊以总分460.68分的优2025-11-11
编者按: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左雨晴) 临近中秋,月饼又成为热议话题。自2022年发改委等多部门发文遏2025-11-11

最新评论